覆四條蔭庭
多謝阿庭就上文<四條噤吾>提出有趣問題。
1. //當板球手被問及時坦承並不懂得此方程//
這裡的「不懂」是否包含著「事前並不知道」的意思?若然是的話,應談不上有「信」這回事?
對,不懂,何止是事前不知,連事後也不知,看完方程後依然不知。至於這是否便談不上「信」,我不知道,對我太深了--自大學開始,我對「信」這種心理愈來愈不明白。
2. //這個科學家便假定他們必定是無意識地使用了這條方程,又……//
似乎說得有點滑頭。「使用」在這個情況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還要加上「無意識地」,好像點講都得。 :)
滑頭?倒沒想過這個過癮角度。不過,研究無意識和佛洛伊德學派的人往往如此。
用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的說法,這大概關乎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劃界觀(demarcation),即如何分辨甚麼學科或說法是科學,甚麼不是。波普爾之前的學者或以證實(verification)為準則,他則發明了驚為天人的證偽(falsification)。他因而認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並不科學。
套用在我們的板球問題上,我們便要問這位科學家能否想到一個實驗或一項觀察來證明自己的「無意識使用」理論是錯誤的。若不能的話,便不能歸於科學,這大概就是你所說的滑頭吧?
3. 如果有另外一個科學家又發現了另外一條有同樣功能的方程 B,那麼我們假定板球手必定是無意識地使用了方程 B 是否合理呢?或者說成是「使用方程不是 A 就是 B」又如何?(題外話:在「奧坎剃刀原則」下,A 或 B 是否只需考慮其一?抑或在像這樣的情況下,原則是不適用的?)
兩條不同的方A和B,居然有同樣的解釋和預測能力,這情況會否出現?這是我最先想關心的。
奧坎剃刀你也懂,實在厲害。是的,若沒有犧牲任何解釋或預測能力,這把剃刀的確要求我們只取其一。當然,我們可以質疑為何要相信這把剃刀。
4. 延伸聯想,不肯定可以相提並論:
一位僧人研究眾生成佛之道,他發現了「得到功德」可用一個方程描述修行與功德的關係。
《南無妙法蓮華經》
他因而假定某位德行高的人必定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句題目。然而,當那位德行高的人被問及時坦承並不懂得《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個僧人便假定……
依你的邏輯,僧人大概會假定這位德行高的人以一種玄妙而我們尚未懂得的方式得到了「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福澤。
類似情況在宗教哲學的多元主義討論中時有出現,最著名的大概是天主教神學家拉納(Karl Rahner)以「無名基督徒」一詞尊稱不信耶穌但德行崇高的人。他認為這些人士(包括其他各宗教的真誠信徒以至無宗教信仰的義人)也蒙受了上主救恩,上主以一種教會以外的救贖方式垂顧了他們。